查看原文
其他

回歸25週年:香港保險業的「擴張盛宴」|獨家

曲卓妮 獨家
2024-09-08

點擊上方,關注獨家公眾號

 


香港保險業

香港保險行業排名位列全球第四,作為亞太地區的保險業務中心樞紐,全球前20大保險公司有65%在香港經營保險業務。回歸後的25年,香港社會也見證了香港保險業的發展,其意義彌足深遠。



蹣跚起步:保險對香港意味著什麼?


舊時保單


「在自由的國際貿易中,沒有其他任何商業活動,能夠像保險業那樣如此清楚地反映出貿易狀況,也沒有其他任何一種生意,能夠像保險業那樣發展得如此興盛。」1935年,威廉·申頓爵士(Sir William Shenton)在於仁保險公司成立100週年之際,曾如是說道。


香港保險業的起源,亦可以追溯至19世紀初的諫當保險公司和於仁保險公司。1841年香港開埠後,原本設在廣州的諫當保險公司和於仁保險公司紛紛遷往香港,並在香港完成註冊,成為香港最早的保險公司。保險業從此便成為了香港最早發展的行業之一,長期以來在香港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。從百年前的起步,到後來的轉型,香港保險行業與香港這座城市一同成長,恍若一段長遠的人生旅途。


於仁保險公司


那麼對於香港來說,保險業究竟意味著什麼?


從經濟的角度看,香港作為國際的綜合性金融中心,保險業是其金融服務業的要素,也是近年來香港融入大灣區發展的重點產業之一。根據2022年3月發表的「全球金融中心指數」,香港位列第三,僅次於紐約和倫敦,香港保險行業排名位列全球第四,作為亞太地區的保險業務中心樞紐,全球前20大保險公司有65%在香港經營保險業務。



而從民生的角度看,近年來香港人均保費超7萬元港幣,較平均僅7,400元人民幣的大灣區9個內地城市高出9倍以上,足見港人對買保險也有著較高的熱情。港人最喜歡買的壽險類型之一是人壽保險。根據2021年香港保監會的統計數據顯示,2021年香港總保單數目是12,465,563張,其中人壽保險佔比最大,達8,420,756張,而帶分紅的人壽保單數目約為不帶分紅的人壽保單數目的10倍。帶分紅的人壽保險,其收益卻比銀行存款利率更為可觀,成為港人保險產品的首選。



如今香港作為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,保險的身影未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退,而是早已成為了支柱產業,愈發清晰地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之間。保險是香港的一種符號,是配置資產和投資的重要載體,支撐著香港經濟的一部分機遇與夢想;保險也是香港人生活的「剛需品」,裝載著香港人的不安與心安。


嬗變之際:香港回歸後保險業的「強勁」發展


從1997年香港回歸後,保險業的收益和盈利水準潛力巨大。亞洲金融風暴後,眾多大中型銀行憑藉其龐大的客戶網絡和專業服務,大舉進軍香港保險市場。香港的人壽保險業務獲得了強勁的增長。



儘管遇到了1997年的金融風暴和2008年的金融海嘯,香港保險業在過去25年還是保持了快速平穩的增長。在1997年,香港毛保費總額僅為520億港元,約占香港生產總值的3.9%。而到2021年,香港保險業毛保費總額已經達到6027億港元,占香港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近21.1%。不難看出,香港回歸後保險業以飛快的速度發展,時至今日,保險業在香港經濟中是非常重要的。香港的保費收入增長快而穩定,保單在投資型和傳統的分紅型中慢慢取得平衡。


某保險公司從業員的職業發展路徑


回歸前和回歸後香港保險市場,在許多方面都悄然變化。2000年以後,香港保險從業人員都必須通過嚴格培訓、考證及參與在職持續性進修,這樣既提高了從業人員的專業水準,又促進了整個香港保險市場的良性發展。此外,與投資相關的保險產品的比重持續上升,保險中介人的角色從單純的核保員轉變為理財顧問,人壽保險市場發展到了「優勝劣汰」的階段,一批經營不善的保險公司相繼被收購重組。



根據香港保險行業監管局的數據,截至2022年3月31日,香港共有163間獲授權保險公司,其中90間經營一般業務,53間經營長期業務,19間經營綜合業務及1間經營特定目的業務。此外,香港目前共有2,084間持牌保險代理機構,84,916名持牌個人保險代理,以及25,185名持牌業務代表。


2020年香港保險業務概況


見證是一種經歷。回歸後的25年,香港社會也見證了香港保險業的發展,其意義彌足深遠。


風靡一時:內地消費者赴港投保的十年


曾幾何時,在內地中產之間,最流行的一句問候語是:「你有沒有去香港買保險?」


2010年以後,隨著內地經濟飛速發展,居民的可支配財富迅速增加,高淨值人士逐漸增多,內地居民對香港保險的需求日趨旺盛。香港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,以及較具吸引力的保險產品,加上自由行政策的深入,吸引了大批內地客戶赴港投保。彼時,香港保險業出現了持續的繁榮。


内地訪客新單保費統計 圖:香港保監局


有專業人士指出,與大陸同等保障範圍的產品相比,香港保險產品具有獨特優勢。一方面,香港保險產品的保費相對更低;另一方面,香港保險與國際市場連接多年,法制程度較高,對保單權益實現更有保障,甚至可以作為良好的避稅工具。這些特點大大增加了香港保險的吸引力。


從2010年開始的十年之間,香港保險對於內地客戶的吸引力在不斷加深,大陸赴港投保人數不斷增長。香港保險業憑藉其獨特魅力,吸引了大批內地居民購買香港長期人壽與健康保險,那時我們甚至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:每逢週末,內地居民等在香港壽險公司門前,排起長隊購買香港保險。這與當時的內地保險公司門可羅雀的景象,形成了巨大的反差。


内地訪客排隊買保險


香港大陸客戶壽險保費增速一度高達40%以上,對整個香港保險市場的拉動作用非常顯著。內地消費者赴港投保的景象,一定也會成為香港保險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

時光荏苒:「我仍懷有一種憧憬。」


「我相信香港作為全球的金融中心之一,香港的保險業仍然會有很好的發展前景。」二十二歲的保險從業者小林,懇切而堅定地說道。小林大學時讀的是歷史系,輕輕合上書本,他並沒有忘卻歷史文化的鮮活與不朽。而去年小林大學畢業,當他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,面臨著目不暇接的選擇時,他卻義無反顧地投身於保險行業,成為一名香港保險從業人員,在他一生的黃金時代。



「其實疫情持續兩年多,香港人比以往更有憂患意識了,大家都注意到醫療和儲蓄的重要性,重疾險與儲蓄險得到了大家的關注。」小林的語氣仍然樂觀且篤定:「我認為香港本地的保險市場,還是有在平穩發展的。」



重疾險也是通常投保人首選的配置險種,不僅能覆蓋部分報銷不了的醫藥費,還能彌補疾病及康復期內收入和積蓄的損失。而儲蓄分紅險則是一種既有保障功能,又能獲得紅利的保險,具有長期、穩健、高流動性等特徵。


由於疫情的影響,內地赴港購買保險的人數大幅下降,2021年香港內地居民新單保費僅為6.88億港元,在2019年的時候,僅第一季度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的費用,就高達128億港元,疫情前後的保單費用的差距之懸殊,頗有一種今非昔比的意味。


來香港買保險曾在内地掀起熱潮  圖:北京晚報


不過正如保險從業者小林所言,雖然2021年內地訪客的新單保費下跌了90%,但全港新單保費韌性增長25%至1,664億港元,背後體現出香港人投保意願的增強。此外,香港保險產品對內地消費者來說,具有保障範圍廣、保額大、費率低等特點,因此仍然有較大的吸引力。預計通關後,香港保費規模將再度上升,保險行業的業績可能迎來一個新的峰值。



從蹣跚的起步,到回歸後的擴張,到內地業務的開拓,再到疫情帶來的衝擊與機遇,香港保險業走過了風風雨雨的歲月,卻仍無所畏懼,一往無前。也許香港保險業的明天,會停靠在那樣一個彼岸——如從業者小林所憧憬的那樣,那裡將霓虹閃爍,夜色闌珊。




1997-2022:回歸25週年

「獨家」回憶

(更多精彩內容,您可點擊下文鏈接)



那時去香港,最期待的就是列車員端著盆子喊「有新鮮出爐的熱雞脾賣」

01

駛過滄海桑田的粵港直通車或駛進歷史



從身份來說,我是「港漂」,但沒有「家」、沒有認同感才叫「漂」

02

回歸25週年:這些年來港求學的年輕人



不用高消費就能文藝且小資的香港,就像海明威筆下的巴黎——「流動的盛宴」

03

「他」眼中的香港:所謂變化流動的這些年



魚蛋麵、菠蘿油、叉燒飯、絲襪奶茶,說到香港美食,你最先想到誰?

04

從混搭冰室到香港餐飲招牌,茶餐廳中蘊含身份認同



「香港一直勝在有你和ICAC」,「ICAC」是神秘莊嚴的廉署,「你」又指誰?

05

為什麼說廉署讓香港社會更美好?國際反貪專家眼中的ICAC



看著別人離散追求所謂更好生活,更確信要留在「或許沒那麼完美」的香港

06

移民風口,這些九七「回歸寶寶」卻選擇留港



(圖片来源於網絡)
如需轉載請聯繫小編



獨家新聞

獨家觀點

等你來掃!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獨家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